近年來,水產養殖業有了飛速的發展,由傳統開放型養殖方式向半密集型乃至密集型、設施化、集約化養殖方式的轉變,養殖方式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水產產量,另一方面日益加劇了對養殖水體環境的破壞,即高密度養殖及大量投放人工餌料使養殖水體質量迅速惡化,由此嚴重影響了水產品產量、質量和養殖效益,F在的水產養殖大多為集約化養殖,養殖密度較高,水生動物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尿液和糞便會導致水體氨氮、生化需氧量等增加。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養殖水體中就會含有較高濃度的氮、磷等有機污染物質,如果這些水體沒有經過相應的凈化處理就被連續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水體中溶解氧降低,氨氮、亞硝酸鹽氮等含量增加,細菌、微生物等大量滋生,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影響環境水體水質,對環境造成一定的二次污染。同時,養殖廢水中可能殘留部分藥品或飼料殘渣,這些污染物質進入環境中,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廢水水質特點:
集約化水產養殖首要突出特點就是養殖密度較高,同時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對養殖環境溫度做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在給養殖對象投放高蛋白飼料后,養殖對象的排泄物會沉淀于水中,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溶解與水體中,導致養殖水體環境的持續惡化,進而對養殖對象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大部分魚類適應生長在溶氧值為 3mg/L~5mg/L 的水體環境中,若水體中的溶氧值低于 3mg/L,魚類就會出現停滯攝食的情況。當水溶氧值低于2mg/L 時,魚會浮頭。而當水溶氧濃度低至 0.8mg/L 時,魚類就會開始死亡。
問題難點分析:
該類污水中蛋白質和氨氮以及高濃度的亞硝態氮不僅直接危害水產生物,因此對這些污染物的去除尤為重要,難點在于如何快速的去除污水中的這些污染物。
處理工藝流程: